主页 > imtoken.im >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力,中国以“内循环为主体”寻找突破口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力,中国以“内循环为主体”寻找突破口

imtoken.im 2023-06-19 06:52:15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导读】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国民生产总值产品同比增长0.7%。尽管中国交出了2020年世界经济最好成绩单,但如何在全球经济进入旧时代解体的“双周期”中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仍是一大挑战结构和新结构是模棱两可的。 近日,在2020年“JIC大讲堂”第一讲中,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教授深入剖析了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和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并解读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未来经济发展。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王月生

过去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心-边缘”结构的受益者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基本呈现出以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中心—边缘”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际规则、资源配置和全球治理的中心。周边国家扮演着自然资源、产品市场和加工制造业的角色。根据发展程度和与中央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会由近而远波及。这种结构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虽然明显有利于中央国家,但客观上也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战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以“中心—边缘”结构为基础的全球经济周期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GDP增长、贸易、投资发展和消费者福利改善的基础。

国际男孩危机_国际金融危机_华康金融 危机

作为“外围”国家的重要成员之一,中国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这种全球化结构下的产业结构大转移。在“中心—边缘”结构下,迄今为止,世界发生了五次重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逐步形成。 20世纪7、80年代,在第三、第四次“国际产业梯次转移”中,发达国家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地区转移重化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一方面接管了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中国大概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全球经济周期的阶段。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全面承担了全球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中国的整个工业化基本上是在这种全球经济格局下形成的。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建立了布雷顿森体系。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全球经济不平衡,由双边、诸边和区域割裂

当代世界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中心—边缘”结构解体导致的全球经济。经济失衡。

国际男孩危机_国际金融危机_华康金融 危机

“中心—边缘”经济结构的制度基础是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美国超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健康)状况。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格局带来了巨大破坏。以这场危机为分水岭,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美国经济已经大幅下滑,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中心—边缘”经济结构性矛盾爆发。

在中部国家,尤其是美国,基础产业不断外流导致制造业下滑,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同时,在美国式的全球化结构下,受益者主要是大企业和资本家,输家是产业工人,导致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和社会撕裂。

“外围”国家的矛盾早早暴露了。 1998年的东亚经济金融危机和更早的拉美债务危机表明,如果周边国家不能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必然会陷入低成本依赖、比较优势锁定和中等收入陷阱。二战后,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但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不超过5个。近年来,美国对世贸组织的破坏,对全球化格局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中心—边缘”结构已经瓦解,短期内难以恢复,新的全球经济结构秩序尚未形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将呈现以双边、诸边和区域为主的碎片化格局。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二战后全球经济的“中心-边缘”结构

国际男孩危机_华康金融 危机_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发展模式失衡与世界经济结构性改革息息相关

p>

在全球经济秩序失衡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外向度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失衡、不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呈现疲软迹象。经济结构方面,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创新和产业升级进展缓慢,结构调整滞后,竞争力不足,进而导致虚拟经济泡沫严重,实体经济失血那一年,中国走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崩溃的关头。能否实现转型发展,是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不仅如此,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成为未来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形成与世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也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型息息相关。但是,正如已经指出的,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并非易事,现有世界经济结构的延续,将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制约和制约。这就是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国际金融危机_国际男孩危机_华康金融 危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国内大循环,依靠自主研发和完善自主产业链

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的情况下,我们并非完全不活跃。中国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和成就,使我们有可能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条件,探索实现自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逐步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型。事实上,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调整,这条道路已经开始出现。这是今年两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过去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关键一环,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循环。在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市场等方面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就是要减少甚至摆脱对外部因素的依赖,让中国经济自主完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就是“国内循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难以期待外部合作。中国可以依靠的大部分是自主创新。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下,我国自主创新必将快速发展,因为巨大的竞争压力将倒逼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自主研发和自主产业链的完善和完善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发展稳定的动力和基石世界经济。内循环的实现并不容易,障碍重重。扩大内需、延伸科技、科技教育,都与内循环的形成有关。同时,国内流通要注意不要向低层流通,谨防内部流通走封闭的老路。

华康金融 危机_国际金融危机_国际男孩危机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讲座现场

“双循环”聚焦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市场交流

“国内流通”当然不排除“国内国际双流通”,但此时的流通与以往的国际流通不同。过去,我们是被动的、从属的、不平等的循环。它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平等的、点对点的循环,是与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交流,而不是我们的技术依赖和市场依赖。未来对外流通的重点是“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市场交流等。在国际大循环中,中国经济转型与对外经济关系战略调整和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相统一。在稳定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逐步恢复全球经济平衡的同时,大力加强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经济循环,以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总之,中国经济转型将通过以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来推动。

王跃生:全球经济失去动能,中国“内循环为主体”寻突围

王跃生向观众推荐8本关于观察全球经济新动能和国内外“双循环”的经典书籍

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不可能回到城邦时代。在我看来,当代世界经济的理想状态仍然是“全球循环”。人为撕裂不是明智的选择。无法形成“全球循环”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原因。但我相信,再过几年,全球化可能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